深度好文!新冠疫情带给水产业的思考!
----- 广告 -----
----- 广告 -----
----- 广告,也是一种资讯 -----
文/ 北京水世纪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荣道斌
“待在家中就是做贡献”,“不东走西蹿,不给国家添乱”,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席卷神州大地,原地不动成了大多数人的春节记忆。在水产养殖过程中,也经常会遇到各种病害的侵扰,透过新冠疫情的防控,我们水产及从业者该有哪些启示?值得思考。
一、
防控不成体系,必遭灭顶之灾
来势汹汹的新冠疫情,是对我们综合防控体系的检验。尽管现在疫情还在持续,但全国各条战线万众一心、协调防控,疫情已经出现了良好的转机,得到了极大的控制。纵观全国各地的疫情发展趋势及控制成效,还是有差异的。有人说,这是地域不一样,输入流量不一样,因此发展的趋势有差异。这确实不假,但在这次疫情的控制过程中,也有的省市是“未雨绸缪”,防控比湖北还早,而且还是综合的防控,从上至下,全面布局,当大量潜在风险输入时更可防可控,不至于手足无措。
图1,联鲲集团水产养殖基地
图2,建造房屋(来自网络)
其实,这和水产养殖也是无异的。我们很多时候不知道水会不会变坏,不知道什么时候爆发一些疾病,不知道会不会天气异常。首先应该要有防微杜渐的思想。现在预防的概念很多人是有了的,但我们防什么呢?只是单纯的防病,这个是不够的,应该要综合防控。从选址到开塘,从基建到模式,从进水到放苗,从水体到底质,从病害到保健……一定要各个细节都联动起来。水产养殖如同建造房屋,地基、钢筋、水泥都要各司其职,缺一环都不能建造好。即便建起来了,也经不起暴风雨的洗礼。
所以,我们要想养殖要成功,一定要有综合防控的意识,特别是还没有养殖经验的新入者。即便是有经验的,也不能马虎。就如同这场疫情一样,经验有时也不一定可靠。
二、
病原无孔不入,亟需天罗地网
一个病的发生,离不开病原,不管是病毒还是细菌,或者真菌与应激,都会有一个源头。当然,有了病原也不一定就一定会发生病害,只有病原进入到了宿主才会真正发病。因此,阻断传播的途径也是防控病害的重要方式。那么,新冠疫情病原与水产病害病原的传播途径有什么差异呢?
表1,新冠疫情与水产病原传播途径的对比
新冠疫情病原 | 水产病害病原 | |||
病原 | 2019新型冠状病毒 (COVID-19) | 病毒+细菌+真菌 +生物+营养 | ||
种类 | 单一病毒 | 多种复合病原 | ||
传播 途径 | 直接 传播 | 喷嚏、咳嗽 说话的飞沫 | 直接 传播 | 水平传播: 病鱼携带 |
垂直传播: 亲代传给鱼子 | ||||
气溶胶 传播 | 飞沫混合 在空气被吸入 |
间接 传播 | 水流传播: 带病原外源水 | |
粪便传播: 病鱼排泄物携带 | ||||
接触 传播 | 手接触有 飞沫的物品 | 动物传播: 寄生虫、飞鸟等 | ||
人为传播: 工具、饵料、种苗 |
不难看出,与新型疫情病原相比,尽管水产病害的影响远不及新型肺炎,但水产病害病原的复杂程度、传播途径可一点不落下风。首先,我们很多水产病害的病原复杂,可能一种病害有多种病原。其次,传播的方式多样,很多病可能从种苗就带来了,比如对虾的白斑,这是直接传播。当然还有间接传播,空中、水体、鱼体、底质和人都是传播的途径。最后,难度最大在于我们水产养殖过程中,不可能采取像人一样大规模隔离来切断病原的方式,生产中不可操作。
那么,水产的病原传播如此难于控制,我们是不是就没有办法了呢?当然不是。我们对于病原的控制,最主要的原则还是杜绝病原的产生。我们都知道,大多数的水产致病菌都属于条件致病菌,我们如果可以营造最佳的养殖环境,就能够最大限度防止水产病原的产生,就如同我们要最大限度控制野生动物的交易与食用来防控新型冠状病毒一样。
养殖水环境如此复杂,切断传播途径、防控病原,我们需要一张天罗地网,这是一张什么样网呢?
水源好
图3,养殖水源(图片源自网络)
在池塘养殖过程中,我们单个池塘相对来说是比较封闭的。外来的病原进入到池塘中最重要的一个途径就是加注外源水。当疾病高发季节,很多病原会进入到水源当中。当然,引起水产疾病的除了病原本身,一些诱发因素也是我们要防控的,比如外源水中的蓝裸藻、氨氮亚盐、农药等,选择优质的水源是成功养殖的第一步。什么样的水源最好呢?我们的基本要求:基础属性(包括总碱度、总硬度、钙、镁、钾等)适合养殖,水流量充足,无工业污染。在实际生产过程中,我们要时刻周围病害发生情况,有病害发生时切勿进水。同时,时刻关注外源水的状况,在湖北黄冈有的地就在使用在线监控系统时刻关注河道的pH值变化,一旦有异样就停止进水。有条件的可以打井,病害高发期或旱季必须进水的时候备用。
苗种优
图4,艾克基因苗种场
这主要是针对有垂直传播可能性的疾病,比如对虾的白斑病毒、鳜鱼的虹彩病毒等。种苗是养殖的基础,如果没有把种苗关把控好,我们后续的措施都是多余的或者说是增加成本。就比如对虾养殖,现在国内苗种看似“百花齐放”,实则“混乱不已”。选育体系滞后,品质参差不齐,这给养殖带来了很大的隐患。当然,这些问题也不是一时半会能够全部解决,作为养殖者,在苗种的选择过程中首先要考虑品质,再考虑价格,好的东西一定不便宜。品质怎么来衡量?有选育团队、大品牌、可参观基地、行业口碑等。不管我们能不能精准判断,一定要有一种心态:鱼与熊掌不可兼得!要快大就要舍弃抗病,要便宜可能就要丢掉品质,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做到兼顾、平衡。当然,水产养殖中也有很多的病原只是携带,不一定发生,前提是你的管理要到位,不能去触发。
水平衡
图5,江苏兴化某河蟹池塘水环境——平衡稳定
养鱼先养水,但养水养的是什么呢?就是要通过各种方式,养出让水产动物快速生长为高品质水产品的最舒适的水环境。简单来讲,就是鱼健康生长最需要什么,我们就给什么环境。
然而,这是很难做到的。第一,鱼到底需要什么样的环境?缺少可以衡量的标准数据;第二,水环境变幻莫测,我们很难知道它的现状与趋势;第三,即便我们有一些管理经验,但也无法保障每次都能精准调控。那是不是我们就没有办法了呢?那也不全是。水很复杂,但它也是有很多变化指示剂的,因为水环境是在无时无刻不在保持着各种平衡。
图6,养殖水体常见平衡示意图
如图所示,水体中存在各种形式的平衡:藻类与菌类的平衡;藻类之间的平衡;微量元素与藻类生长的平衡;基础属性(特别是总碱度)与养殖总量的平衡;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平衡,核心是溶氧与pH值的平衡;溶氧、pH值自身的平衡稳定;有益菌与有害菌的平衡;有害菌与鱼病害的平衡……一旦这些平衡被打破,诸如溶氧和pH值变化异常、氨氮和亚盐超标、钙镁异常等“指示剂”就来显示了,我们的水环境就已经存在隐患了,也就开始出现变化,导致病“源”产生,最终产生各种养殖问题。所以,我们调水、养水主要是干什么?简单一点就是通过各种措施维持水质环境的平衡稳定,简称水平衡,水产养殖环境调控的核心也是水质平衡。
饵料净
图7,等待投喂的饲料
多数病是吃出来的。吃得不够,营养不良;吃得过多,代谢障碍;吃得不好,容易发病。在水产养殖过程中,也会因为一些生产、操作等因素导致饲料发生变质,最终带入一些有害菌,最常见的是一些剧毒的霉菌,比如黄曲霉素等。要杜绝这些情况的发生,首先要选择优质的饲料来源,另外就是在存储过程中注意防潮,以防发生病变。投喂时注意观察,发现异常立即停止。
当然,水产动物的饵料来源不仅仅只有人工配合饲料,水体中的天然生物也是重要来源,特别是一些滤食性的鱼类。从这个角度,我们也一定要注意水体中天然饵料,特别是藻类的洁净,最好的方式便是定期检查水体中的藻相,培养以小型绿藻(如卵囊藻)、硅藻等为优势藻相的水体,避免蓝藻、甲藻等有害藻大量爆发。
底质洁
图8,池塘土壤变化过程示意图(图片摘自林文辉研究员)
在水产养殖过程中,大多数的有害菌属于厌氧菌。伴随着底质的恶化,恶化过程的实质便是大量有机物在微生物的作用下进行分解的过程,过程中大量消耗氧气,从有氧到无氧呼吸,底质的氧化还原电位越来越低。当氧化还原变低的时候,一方面进行无氧呼吸,产生大量的氨氮、亚盐、硫化氢、甲烷等有毒有害物质,引起鱼类中毒而亡。另一方面,会大量滋生致病厌氧菌,形成病原。从这个角度,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中我们一定要保持底质不累计大量有机物和充足溶氧,可采取的措施:(1)合理投喂减少残饵;(2)均衡藻相或合理种植水草,减少频繁倒藻与水草腐烂;(3)使用氧化型底质改良剂;(4)铺设底增氧设施。从这里可以明显看出,底质好不好,与水质平衡与否有直接关系,他们谁也不能离开谁。
驱飞鸟
图9,(图片来自网络)
如同本次新冠疫情一样,水产养殖过程中也存在各种“飞禽走兽”的传播,最为常见的就是各种飞鸟,特别是疾病高发季节,很多飞鸟会在病鱼塘旋转、觅食,从而导致病原的传播。在养殖过程中,或许你可能不会遇上,但一定要有防备。常见的方式有两种:(1)、吓:制造各种巨响驱赶、设置稻草人吓唬、驱鸟器等,适合各种池塘;(2)、挡:主要是架设盖网,适合小塘口使用。
总体来说,切断病源的方式看起来似乎很复杂,我们可以简单理解为“水—陆—空综合防控网”,水——水平衡、苗健康、底质净,陆——水源好、饵料净,空——驱飞鸟。如下图所示:
图10,水—陆—空综合防控网示意图(周童设计)
三、
病原挥之不去,自强才是出路
自然界总是那么奇妙。越是细微的生物,生存能力却越强。在生物演进的过程中,细菌、病毒的生命力完胜万物之主人类。尽管人类可以通过智慧取得阶段性的胜利,然而它们却可以迅速演变而存活。就如同这次新冠肺炎病毒,我相信我们一定可以战胜,但下一次会是它的什么亲戚来侵扰,我们无法预测。
对于水产养殖而言,细菌与病毒也是无处不在的。尽管我们可以采取“水—陆—空综合防控网”尽最大可能去切断病原传播。但是,我们真的防得住吗?我们能做到完全杀灭或隔离掉病原吗?答案是不可能的。养殖环境就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缺少了微生物的参与是不完善的。当然,我们也是没有必要的把细菌、病毒全部杀灭的。最好的方式便是自我强大、和谐共处。
从新冠疫情病毒的作用机理中我们可以看到,病毒对宿主危害大致分六步:吸附、侵入、脱壳、生物合成、组装和释放。水产的很多病毒作用机理也是一样的。一旦病原出现,我们的外界环境也给病原创造了感染的机会,这个时候只能靠自身的免疫能力来抵抗了。然而长城不可能一天建成,免疫系统也不肯能通过一天两天就快速形成,鱼类和人类还有很大差异:免疫能力低下、无法快速给每条鱼及时增强。我们可以采取如图所示的四条措施:
图11,增强鱼体免疫的四大措施
(1)提供均衡营养物质,保障免疫基础。首先我们应该是要选择营养均衡的饵料,包括饲料和人工饵料及天然饵料。营养是免疫的基础,没有这些基础的物质,我们是不太可能构建起完备的免疫体系的。目前大多数的养殖者看中的是蛋白质含量,这么有错,但不能只看蛋白质,再配上能蛋比的均衡、氨基酸的适宜、矿物质的合理,这样会更好。首先,不能掉进蛋白质的陷阱,优质蛋白质相对越高,饲料本身的价值肯定更高,对免疫的积累更有利,但是否适合该该养殖动物?是否适合阶段的养殖动物?是否适合你塘口?这是需要考虑的。其次,免疫力的增强不只是需要蛋白质,还需要各种维生素及酶类物质。
(2)保持免疫器官完整,促进营养吸收。胸腺、肾脏和脾脏以及黏膜淋巴组织是鱼类最主要的免疫组织和器官。这些器官容易受到营养不良、有毒有害物质的伤害,特别是一些品质不好的饵料,将不利于这些器官的完整。同时,我们一定要注意肝胰腺、肠道的完整,这也是很重要的消化吸收器官,如果不能有好的消化与吸收,我们的营养也是得不到积累的,免疫里也得不到增强。特别是肝胆与肠道的健康,他们也是守护免疫的关隘。
(3)减少免疫物质消耗,维持免疫增强。我们知道,要想养殖动物免疫力能力得到提升,那么一定要减少影响免疫能力积累的因素,减少免疫物质的消耗。有研究表明,环境胁迫会引起血液激素水平长时间升高,导致鱼体重下降,生长缓慢,对疾病敏感性增强。简单来讲,如果养殖的河蟹长时间处于高pH值环境、或处于溶氧剧烈变化或水温经常变化的环境中,它一定会启动自身的免疫系统来抵抗外界这些变化,自身的免疫能力不能得到充足的提升。一旦病毒感染,整个防疫体系就将崩溃,从而发生病害。
(4)适当免疫物质添加,填补摄食空白。尽管我们的饲料的配方设计、加工工艺有了非常大的进步,但总会因为一些特别的原因导致一些营养物质、免疫物质的缺失,这就需要我们在养殖过程中做适当的增强。当然,这种增强是循序渐进的,也不能把它当成主粮越多越好,都要有个度,而且不同的品种的需求还是有差异的。
总的来说,提升自身免疫力的核心就是保持营养的平衡状态,切忌暴饮暴食或饥寒交迫,还是要遵照自然的规律、养殖动物的需求及水环境的具体状况合理投喂,健康成长。
四、
社会日新月异,必备尖端科技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这次新冠肺炎的发生,让我们感受到了先进科技对我们生活的影响。5G“云监工”、AI技术的病毒分析与诊断辅助、人脸温测安检门、智能医学影像云平台、空军运-20……这些高科技、智能化设备和装备,让我们看到了尖端科技在社会中的价值。
伴随5G快速发展,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也必然成为水产发展的趋势,尖端的设备也一定会成为渔业现代化的标配,这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需求。
我们知道,水产养殖本来就充满了各种不确定:你无法确定当下水质的状况,你无法确定你的处理方案是否达到预期效果,你无法确定到底投多少饲料,你无法确定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死鱼,你甚至无法确定你还有多少鱼虾……种种的不确定可能让你整天处于紧张状态,可能让你陷入迷茫之中。正因为这样,你更需要一些尖端的科技产品来指导生产。
图12,中国渔业大数据研究院
通过水产大数据、物联网,才能真正做到防范于未然,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通过对水环境数据,特别是溶氧的连续监测并辅助于智能控制,至少可以让你睡得踏实一点;通过对pH值的连续监测,你至少可以预判水草是否需要控制、藻类是否需要补充、微生物是否失衡;通过对钙、镁的检测而采取措施,可大幅度减少虾蟹软壳、蜕壳不遂而死亡的概率;通过使用智能投料机,可明显减少劳动强度与用工成本;通过水下成像监测技术,你甚至可以知道鱼虾吃的高兴与否;通过在线监控系统,你的所有养殖操作将变得可视化……这所有的一切,将会使养殖更可靠、水产品更健康,效益更持续。
五、
谨防病从口入,狠抓食品安全
从大多数的观点来看,这次的新冠疫情和吃野味密不可分。经过此次新冠疫情,我们的食品安全保障一定会有更大的措施:智能化、科技化的菜市场可能出现,可追溯、可监管的养殖过程、流通过程营运而生,人们对安全食品的消费成为基本保障需求。
古人说:吃四条腿不如吃两条腿、吃两条腿不如吃不带腿的。这无疑是说水产品是人类最佳的蛋白来源。总体来说,现阶段水产品质量安全还是很高的,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2019年上半年全国产地水产品兽药残留监控抽检合格率为99.3%。当然,这肯定是不够的,我们不仅要吃安全的水产品,还要吃健康的水产品。水产品追求的不应该只是安全,安全是底线,还应该通过各种方式让安全的水产品更美味、更健康。同样安全的两只河蟹,一只是经过青苔封塘、蓝藻满塘而九死一生过来的,另外一只则是经过碧波荡漾、草嫩底净而幸福过来的,他们的品质一定是有差异的。
图13,江苏高淳3两母蟹和6两公蟹的对比
为了让生活更有品质,安全、健康的水产品是一定会成为人们的必然追求,这也需要我们水产从业者通过各种措施提供优质、健康的水产品,这也是一种社会责任。
六、
总结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尽管新冠疫情给我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但我相信疫情肯定会过去,生活、生产也会恢复。当然,我们水产人也应该从中吸取教训。对于水产来讲,我们有几千年的养殖历史,但现状还是比较落后的。水产的太多不确定性就如同这场疫情一样突然,谁也无法精准地知道泛塘和太阳哪一个先来,唯一能做的只有不断地提升自我的养殖理念,并把这些先进的思想运用到生产当中。水产的病害与新冠疫情还有同有异,相同的是病害的发生是病原+免疫+传播途径,不同的是水产的病原切断达不到我们人的水准、水环境比空气更难于琢磨。厚积方能博发,只有你平时花了功夫管理,才可能减少养殖不至于手足无措、病急乱投医。
万事万物都在不断地追求一种平衡,人与自然的平衡,人与人之间、自然与自然之间,都是在相互的平衡中前进,一旦打破了这种平衡,就如同我们肆意破坏环境、肆意捕食野生动物一样,会遭到自然界的“回馈”,新冠疫情就是血的教训。水产养殖亦是如此。要想让我们的水产养殖健康发展,首先便是通过各种高科技手段,维持水质环境的平衡、营养健康的平衡,保障我们能养出优质安全的水产品。只有优质的水产品,才能维持水产品与大众消费的平衡,才能维持大众消费和流通、餐饮、旅游等之间的平衡,才能促进整个水产可持续发展。
本文为“水产前沿”独家稿件,版权合作,敬请联系wx@fishfirst.cn。
未获书面许可,一律禁止转载!谢谢合作!
新闻报料、线索提供,联系:13807899976(微信同号)
----- 广告,也是一种资讯 -----
为水产品代言,请点亮↓↓↓